本总会前身为“余氏家塾”,是于1929年由建业,堂记,操中等诸位先贤为联系宗亲及照顾族人的福利而发起组织,会所设于摩士街,会员只限于四邑籍(即台山,新会,开平,恩平四县)的余姓人氏加入,当时以台山县荻海村余氏家族的人数最多。

日本南侵时,会务停顿,大部份的文物档案都被烧毁,所以甚多事迹和活动都无法考查,只剩下一小部分家具由建业宗先生保存。战后,百业待兴,先贤们虽忙于生计,但还是非常热心重新组织。当时参与复兴工作者有建业、堂记、操中、中信、咏、余庆、立中、醒魂、泽华及森光等,曾借用宁阳会馆礼堂三次召开会议,后分头联络宗亲入者,竟达四百余人,宗亲的热烈响应令领导层极为感动,会所设于安祥山(俗称大门楼),当时会员中甚多是由中国只身南来,居无定所者,故于家乡的音信来往皆借用余氏家塾的会址,一些会员每晚皆须到会所来,盼等家书或互相介绍工作等,故此会所每晚闹哄哄的,或弈棋、品茗、玩纸牌、推牌九,或谈天说地,在欢乐笑声中,消除一天的疲劳。

新加坡余氏总会历经95年历史,迈向100周年!。。。。。

会史


由于余氏家塾只限四邑人氏参加,遂有客籍宗亲因拟组织余氏公会而于报章刊登招幕会员的新闻,当时具有远见的领导层认为余氏家塾应开放门户。接纳其他籍贯余氏宗亲入会,会务才能发扬,于是委派代表与当时的客籍宗亲代表余镜威会晤,大家在融洽的气氛下商议 后,对于组织宗亲会的宗旨取得共识,余氏家塾遂修改会章,容纳各籍余氏宗亲加入,而客籍余氏宗亲数十人也即刻入会,实行大团结。由此余氏家塾的会员,不仅有四邑人。也有客家人,福建人,潮州人甚至福州人,而余氏家塾的名称也于1950年改为余氏总会。

余氏总会易名之后,会员人数不断增加,而会所面积狭小,不敷应用,董事部同人于是发起自置会所的宏愿o 1954年7月11日成立筹置会所小组, 由余汝轼担任主任,委员有鹤年、国宁、隆安、炳昂、栋新、泽华和瑞标,于大世界游艺场公演粤剧发动筹款,结果全场爆满,现已作古的炳亮宗老先生当时也是热心支持者之一。1954年11月19日,由董事会通过,’向余东漩家族以特优价格两万元购得武吉巴梳路9号二层楼现址。另加装修及补贴住户的搬迁费用等共2万7仟余元,因筹置会所基金不足,尚差欠1万2仟元,由互助部免息借出。会所经过一番装修后,于1957年5月4日(农历四月初五日)开始迁入办公,至今已有37年的历史。以目前我国寸土如金的环境,先贤们能深具远见,及时购买产业,对后辈宗亲族人,在推展会务的工作上,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。

本会宗旨

加强各宗亲间的良好关系。互相沟通及交换讯息。
促进宗亲间的互助互爱精神。鼓励事业有成之宗亲为余氏族群服务。

薪火传承

文教

寓教于乐

康乐

文化传承

组团

组团出游

祭祖

饮水思源

总会有您而精彩。。。

余氏总会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余氏家族的优良传统,团结全球余氏宗亲,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,增进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。未来,我们将积极发展和壮大家族网络,持续推动教育、慈善和社区建设,成为余氏宗亲的坚实后盾。

余氏总会的核心目标包括:

  1. 加强宗亲团结:通过定期举办宗亲活动、文化交流和研讨会,增强全球余氏宗亲的凝聚力,传承家族精神。
  2. 促进教育发展:设立奖学金计划,鼓励余氏后代追求学术卓越,并支持青年人在各个领域中的成长与发展。
  3. 推动慈善事业:积极参与和支持各类慈善活动,帮助有需要的家庭和个人,回馈社会,树立余氏家族的社会责任感。
  4. 弘扬文化传统:通过组织传统文化活动、出版家族史和文化书籍,保存和传承余氏的文化遗产,使后代能深刻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根源。
  5. 国际化发展:加强与全球余氏宗亲组织的合作,推动家族成员在世界各地的发展,同时提升余氏家族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。

余氏总会希望通过这些努力,营造一个更加紧密、繁荣和有贡献力的家族网络,使余氏家族的荣耀与精神代代相传,走向世界舞台的更高位置。

会长有话想说…

余氏家族的团结和进步一直是我们的骄傲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推动宗亲之间的联结,弘扬家族文化,支持教育和慈善事业。同时,余氏总会将积极国际化,扩大影响力,让每位余氏成员都为家族感到自豪,共同开创更加光辉的未来。

余氏总会会长

余文贵

Our Latest Posts